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之所以为上海



作者:陈少颖

来源:澎湃新闻


全文4793字,阅读约12分钟


上海何以为上海?

上海的城市品格在宏观的经济实力、城市功能之中,也在日常的社会事务、家门口的公共空间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亲临上海,每一次都有殷切期望,更有重任托付。

上海市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经济总量比2016年增长33%,年均增长5.9%。五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增加,对外贸易水平量质齐升,“五个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纵览过去五年,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上海迎难而上,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也将踏上新的征程,创造更大的奇迹。

光荣之城

位于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建筑,饱经沧桑却焕发着朝气与活力。

图: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2021年6月1日摄)


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梦开始的地方。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在只有18平方米的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久久凝视,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他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从那之后,中共一大纪念馆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五年间,这里发生了诸多变化,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了解建党历史,感悟初心使命。

图:2021年6月3日,观众进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


2021年6月3日,经过两年施工,新馆于建党百年之际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较此前老展厅的面积有了大幅提升。展览精挑细选了612件文物展品,加上各类图片和艺术展项等,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

对“一大人”而言,五年来,始终以总书记嘱托为思想引领,永葆守护中国共产党根脉的初心,担当建设好中共一大会址的时代使命。

他们广泛征集文物、打造展览精品,联合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特色活动。新推出的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思想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利用周公馆所辖建筑空间,融合戏剧表演、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手段,探索红色教育往深里、实里和心里走。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城市精神不仅蕴藏在大大小小的红色地标之中,还体现在党员身上。

2020年6月,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深受鼓舞,孜孜以求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浸润在上海的红色基因,是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高效”和“务实”城市关键词的背后,必然少不了奋斗者。一直以来,上海都有干事创业的基因。千千万万的奋斗者在各自岗位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为这座光荣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试点大户

开放、创新、包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上海始终走在前列,从未止步。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始终把这些重大任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作为“试点大户”,领到新的三大任务后,上海更加勤奋。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闭幕不到两周,市委书记李强用了一整天时间,同16个区的区委书记座谈。他强调,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推动党中央交给上海的新的三项重大任务落地落实。

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鸥门”


凭借高效的谋划和实干能力,一项项规划落地,成为现实。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成为东海之滨敢闯敢试的试验田。近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加速发展,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0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7%和62%,成为强劲增长极。

在这之前,科创板已经开闸。2019年3月1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和配套指引,这也就意味着,科创板规则正式落地。算算时间,距离总书记提出任务,不过四个月的时间。

至2021年末,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377家,共募集资金超5000亿元。促进了金融资本与创新要素的对接、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对上海发展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第一条就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自此,上海的站位更高、也更加明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共拉长板、共享优势。在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则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放眼全球,一场永不落幕的盛会,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自2018年起,进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参会者交口称赞。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从第一届578.3亿美元上升到第四届707.2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展品变成了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

城市窗口

上海西郊,进博会向世界敞开怀抱。一江之隔,地处对外开放前沿的浦东,一直在闯。

从一片“烂泥渡”,蝶变成一座现代化新城。开发开放30余年来,从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在全国创造了50多个“第一”。

“临港速度”、负面清单、“特斯拉模式”、创新药、智能造……近五年来,这些与浦东息息相关的词汇耳熟能详。浦东无惧压力,创新的步伐更快、对标更高。

图: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


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有着上海四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浦东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治理的复杂情况。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使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一年零八个月后,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他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如今就挂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正门口。

白天或深夜,台风来袭或大雪降临,突发车祸或街角的窨井盖脱离……在浦东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城市大脑”上清晰显现。“城市大脑”综合智能指挥平台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助力高效处置一件事。

在指挥大厅的巨幅电子屏幕上,浦东全域的动态信息地图不停闪动和更新。遍布全区的数百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掌控着区域“脉搏”。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城市大脑”会在一秒钟内收到告警,并作出反应。

“城市大脑”不断迭代提升和深化应用,而它最终要做到的,是解决市民的诉求,甚至于解决市民还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前感知发现。

浦东有传奇、有梦想、有能力,但从不自满于此。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党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重磅落地。《意见》下发后,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第一时间结合100条450项具体任务,分别出台《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加快把新蓝图、作战图变为实景图。

浦东是上海的缩影。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鉴往知来,再闯关山千万重。

人民城市

上海,到底是人民的城市。

5.5公里的杨浦滨江南段,曾是工厂仓库林立的“工业锈带”,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生活秀带”。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滨江,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对着辛勤的滨江建设者,习近平说:“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图:杨浦滨江水厂栈桥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旧工业元素与现代设计交融,向生态岸线华丽转身。滨江岸线上,9处各具特色的“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全面建成启用,成为市民游客的“元气”补给站。杨浦滨江变美的同时,也充满活力。

黄浦江之畔成为世界级滨水区,苏州河之水见证城市变化。

苏州河42公里滨水岸线于2020年底迎来贯通开放。当航运和工业的痕迹褪去,河水静静流淌。随着岸线贯通,苏州河引领城市生活回归水岸。

乍浦路桥上,行人眺望外白渡桥、陆家嘴天际线,感受熟悉的城市空间。傍晚,桥梁灯光绚烂,映照水面,更添气氛。

苏州河与华政之间的围墙打破,老圣约翰大学建筑群向市民敞开怀抱;长宁段的桥下灰空间,变成口袋公园和灯光秀场;龙舟赛重回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梦清园水域,上演中流击水、百年龙腾的年度大戏。母亲河由此变得更加可近、可亲。

这两年,武康大楼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红砖墙、长门廊,武康大楼犹如一艘巨型航船,隐隐透着近百年的历史。一千个人来武康路,就有一千个理由。感受城市的魅力,建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窗口。

图:2022年5月17日,市民骑车从武康大楼前经过


2018年,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开工,包裹大楼的“黑色蛛网”被埋入地下,清朗天际线重现。随后,一场大修,最大程度还原了武康大楼诞生之初的样貌。武康大楼街区开启“微更新模式”,隐藏空调外机,外拓人行道,设立“最佳打卡点”。

历经岁月沉淀,建筑依然保留着曾经的韵味与风貌。诸多业态齐集于此,百年大楼焕发新的生机。

更新细节的背后,是一套整体的“城市设计”。走出家门,身边还多了口袋公园。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新增公园绿地并不容易,于是,各区“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五年来,上海的公园数量不断增长,从2017年初的217座增加到2021年末的532座。越来越多的公园免费敞开大门,功能也不断拓展,自然之外,加入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等元素。

植物生长、活动丰富,公园的生命力日渐彰显。城市也如此,细节往往就在于一座超大城市的诗意栖居。

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和多样生活,见证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奋斗历程。建设人民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韧性不减,上海之所以为上海。

这座城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努力奔跑,创造新的奇迹。这是上海的实力,更是上海的使命。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头条】华略智库参加央视频人才招聘直播,1200多万网友观看!

【头条】华略智库夏骥: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如何助力疫后企业重振?

【头条】我和我的家乡:小平故里广安,西部内陆城市也有高光

【原创】国际枢纽建设:虹桥经验与胶东之路

【原创】首部“近零碳”规划出炉,“水乡客厅”如何打造“样板间”?

【原创】这个中国最西部的城市,为何一定会再次崛起?

【热文】浙江干部的数字化思维,究竟是如何领先的?

【热文】绍兴籍市委书记跨省履新,这篇“论酒”文章回味悠长!

【热文】一位卸任省委书记40年官场心得倾囊相授,值得一读!

【热文】秦朔:拒绝停滞,中国经济新的激活正在发生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